Thursday, 23 June 2016

“女人书柜 找到内在真实的自己”(伊能静VS李欣频)

看一本好書,或一則好文章,能讓自己一整天充滿能量,我堅信著。這是今天看到的其中一則好文章,共勉。

文章轉載處

你有敢于对自己说“不要了”的力量吗?

 
伊能静:《Eat Pray Love》这本书是一位纽约的专栏女作家Elizabeth Gilbert的真实经历。她嫁了个非常好的丈夫:细心、体贴、非常传统,周末会在家烤肉、也很喜欢孩子。她自己事业有成,也拥有一切物质和名声。但当她 在先生身边再也睡不着、觉得陌生时,她问自己:孩子,婚姻,曼哈顿最高级的住宅,最好的女性专栏,稳定的工作……这一切是她要的吗?崩溃的那天她看到桌上 的相框里是她和她先生的合照,旁边是先生为他们未来的孩子准备的小衣服,她自问:难道我没有参与这一切的创造吗?我创造了现在这个我,但为什么我觉得这个不是我?当一个人前半段人生非常优越,最后却要去推翻时,其实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。
 
李欣频:我觉得这是很多事业有成的女性经常会遇到 的。她所创造出来的完美的家庭、完美的形象有时是幸福的假象,所以当她有一天突然清醒过来的时候会很崩溃,因为这些都是自己亲手创造出来的,她该怎么亲手 摧毁?但她如果不摧毁,活在身不由己的假象里却不开心,这样的例子在偶像、公众人物经常可见。
 
伊能静:我常会想到梅艳芳。有一次去她家,她家很漂 亮华丽,但墙上却有很多斑驳的痕迹。我问她为什么不把墙修好?她说那是曾经爱的人在她生日当天,赶在她回家前布置屋子留下的痕迹。那些印子是后来双面胶撕 下来后掉漆掉的。这个人后来觉得压力实在太大于是离开。她的确不是个普通女人,而且怎么那么忙?她说每次从演唱会上回来都会想,有八万人说爱她,但她却连 把墙漆白的勇气都没有。很多人都希望像她一样被尊敬、崇拜。梅艳芳说,那不是自己要的,她只要一个“爱我的男人”。但Elizabeth Gilbert,她非常勇敢,她有离开的勇气。她用了一个很棒的形容:我就像马戏团的小丑,从一个跳板上跳下来,跳进了一个更小的水池。她觉得全世界爱你,但你不爱自己什么意义也没有。她们一个要别人的爱才能感觉自己的价值,一个却不要外在的爱,而是要内在的爱自己,很值得深思。
 
李欣频:去印度修行前,其实我正处在一种外在事业高峰、内心低谷的时间点上。夜阑人静时,觉得自己好像掉到盗梦空间的某一层,真假都崩解,什么都可以不要,所以我决定要把旧的、不合时宜的自己丢开,到未知之地,去冒险寻找真正的自己。我很喜欢Elizabeth Gilbert 的一个原因就是她非常诚实,她不会为了维持一个形象,而去遵循一般人定义的幸福价值。一般人在这种情况下会选择比较安全的方式:离开一阵子、出去旅行,一切等到回来再说,但Elizabeth Gilbert 主动选择离开现况,不知道自己未来会如何,先走了再说。
 
伊能静:她离开的时候没钱,没爱,身边的人都觉得她疯了。而她去意大利只因为想再记起味觉的美好,而不是每天匆忙、怕胖的饮食恐惧。
 
李欣频:对,她只会几句意大利文。那种状态就像是完全放空、一切重来。对一般人来讲这非常难——从最高点,突然间就做出取舍,她内心的力量很大。
 
伊能静:这本书非常有能量。也非常诚实地面对女性身 体的欲望。她的意大利文老师长得很帅,她想说“亲爱的,我多想你能吻我,我们上床吧。”但还是克制住了,因为她发现自己的人生一直处在一种恶性循环。从开 始恋爱,她就在“要”,不管是从爱情上的还是从身体欲望上的“要”。有时是为了想感觉被爱,有时只是因为这个男人好看。于是身体关系成为一种交换。可是一 旦进入实际相处的核心,她就开始崩溃。发现那根本不是爱,因为充满条件和欲念。当她决定彻底离开纽约时,也决定完全断绝这种“要”的伪爱关系,而当她在剖 析自己、总带着一种非常幽默自嘲的口吻,但其实那非常疼痛。这样诚实的勇气到底是从哪里来的?


向名为“伤害”的灵魂伴侣感恩祷告吧!
李欣频:Elizabeth Gilbert 印度修行的那段过程中,那种自我跟自我抗争、那种想回来又不知道自己要回到哪里的感觉,让我觉得很熟悉,和自己很像,所以看的时候非常喜欢,所以看了一半 就先把书合上了,因为不舍得看完。我觉得它就像是个范本,很多女孩都会经历这样的过程:事业非常成功,以为自己已经找到自我,然后突然发现一切并非如此。
 
伊能静:我可以从她的勇敢里对照到我自己的软弱:就像我一直希望,我“舍不下”的东西跟我“想得到”的东西中间可以没有过渡。很多人都是这样:我不够喜欢我现在的伴侣,不过没关系,我们也许可以一边跟他在一起、一边去寻找下一个。可是Elizabeth Gilbert 毅然决然,属于她的过渡就是只有她自己。完全空白,完全地归纳自己对别人造成的伤害,包括她对她丈夫的伤害。电影里有一幕很感人,她幻想和前夫在印度修行的道场天台上跳舞,她先生说“我还是很爱你,还是很想你”,她说“好,那就爱我吧,那就想我吧,当你爱我跟想我的时候,请给我爱和指引”。那真是灵魂跟灵魂的对话。我们曾经爱人也被爱、伤人也被伤。我们总是希望把不好的都遗忘、深埋起来,但总有被那份痛苦啃噬的时候。而Elizabeth Gilbert 会把残缺的自己放在心里,并对自己说:当想起那些我伤的人和伤我的人时,不装作一切没有发生过,而是给予自己爱和指引。那就是找到自己的过程。

李欣频:我觉得它之所以比很多灵修书更“好看”,是因为它是真实的。它不是个空泛的道理,而是一条人生真实活过的路。这条路我们很熟悉,可能有人正在走,也可能有人已经走过,总括来说,这是一条要真实面对自己的旅程。
 
伊能静:很多女性都会在岁月里深埋自己。也许是用孩子来过渡自己与丈夫之间情感的流失,也许是麻木自己的需要。Elizabeth Gilbert 承认自己有这样、那样欲望的“洞”,承认想要爱、想要性、想要物质,但也想清心寡欲。她有一段文字给我极大反省。有一天她在印度,跟“ 高我”开始真正对话:没 有人确定你在不在,即使是传道士也不知道,因为根本没有人真正看到过。现实里做梦是容易的。晚上寂寞喝个烂醉,找个男人感觉不错就直接拎回家,这种生活在 纽约非常容易。一整晚醉着时间昏沉地就过了,还有什么可想?那为什么我们要相信有神?为什么要祈祷?可是我不管,我不在乎,就算最后是一片空虚和假象,我 依然要放弃那个容易的、堕落的生活。我确定我要节制、吃这个苦,不管它是真的还是假的。我相信有一个更高智慧的‘我’存在。”她是宁愿选择清醒的痛苦、也不要昏沉的快乐。我读到这里很感动,也在心里起了一个誓言:再也不要过繁华却空虚的人生,我确定我要修习生命。这本书对我来说,彷佛是神给我的最后答案。
 
李欣频:这是女人的三个过程,最开始是欲望(Eat);然后她开始有伤(所以Pray、自我对话),最后她要面对的那个真实的自己,透过恋人来体验什么是爱(Love)。Elizabeth Gilbert 在印度的那段内容蛮好玩的,她说:大家以为精神伴侣是天作之合,每个人都 想要,可是真正的精神伴侣是一面镜子,他使你看到让你退缩的东西,他使你注意到自己,让你能改变自己的生活。真正的精神伴侣可能是你遇到的最重要的人,因 为他们卸下你的防备,把你打醒。但是跟精神伴侣一辈子住在一起?不,太痛苦了。精神伴侣之所以走进你的生命,只是为了向你展现你的另一面,而后离你而去, 让你感谢神。
 
伊能静:的确有灵魂伴侣是来伤害你的,而且伤害越深 的越是灵魂伴侣。因为只有透过伤害,你才会成长,才能了解你真正想要的,你生命里的坑洞是什么?也才会想去寻找答案。我们常说2012年是个觉醒的年代。 一个人醒了就会让很多人一起醒来。Elizabeth Gilbert 让我这样一个遥远的读者,在阅读一个陌生作者所写的书时,产生了完整自我的渴望。我们的生命中常常会出现某个人,是来告诉你些什么的。而你需要的只是去听 自己内在声音里的那个回答。你要相信自己,相信自己跟自己在一起,一切都不可能太坏。也要信任对生命的信仰。生命是一段美好的旅程,再不美好的人事其实都 是令你能够更接近自己的礼物。
 
李欣频:因为这个信仰是爱。而我们每个女人确实都要有一段从Eat 到Pray、到Love 的过程,就像是毛毛虫,破茧成蝶。
 
 
 
 

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